《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运河》原文及翻译
| | 明史 原文: 明成祖肇建北京, 转漕东南, 水陆兼輓①, 仍元人之旧, 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 海陆并罢。南极江口, 北尽大通桥, 运道三千余里, 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 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 一仍由海, 而一则浮淮入河, 至阳武, 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 浮于卫, 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 陆輓亦艰。九年二月, 乃用济宁州同知②潘叔正言, 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嵬ê英�。会通河者, 元转漕故道也, 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 河决原武, 漫安山湖而东, 会通尽淤, 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 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县陪尾山, 四泉并发, 西流至兖州城东, 合于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 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 绕徂徕山阳, 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 西南流百余里, 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 出堈城西南, 流三十里, 会宁阳诸泉, 经济宁东, 与泗合。 南旺者, 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 距济宁九十里, 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 距临清三百余里, 无他水, 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 筑坝东平之戴村, 遏汶使无入洸, 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 自汶上袁家口左徙, 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 以接旧河。其秋, 礼还, 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 筑堰障之, 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④。在漕河西者曰水柜, 东者曰陡门, 柜以蓄泉, 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 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 经徐、吕入淮。至永乐十四年, 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 有删节) 【注】①輓:wǎn, 运输。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称会通河。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 译文: 明成祖时开始建都城北京, 从东南转运粮饷, 水路陆路同时运输, 依照元人的旧例, 同时采用海运。等到会通河开通, 海运陆运才一起停止。南边到达长江口, 北边到达大通桥, 漕运河道三千余里, 总名叫做漕河。 永乐四年, 成祖命令平江伯陈瑄监督转运, 一方面仍然从海上转运, 而另一方面则舟运从淮河然后进入黄河, 到达阳武, 陆路运输一百七十里直达卫辉, 又在卫辉舟运, 这就是所说的陆上海上同时运输。海上运输有很多危险, 陆上运输也很艰难。永乐九年二月, 朝廷于是这才采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 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疏通会通河。会通河, 是元朝转漕运粮的故道。元朝末年, 已经废弃不用。洪武二十四年, 黄河在原武决堤, 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 会通河完全淤塞, 到这时才疏通它。从济宁到临清三百八十五里, 引导汶河、泗河之水流入其中。泗河发源于泗水县陪尾山, 四条泉水一起流出, 向西流到兖州城东, 汇合了沂河。汶河有二条, 小汶河发源于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 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北面及寨子村。全都到静丰镇合流一处, 环绕到徂徕山南, 而小汶河流来汇合。经过宁阳北堈城, 往西南流一百余里, 到达汶上。其支流叫做洸河, 在堈城西南, 流三十里, 汇合宁阳诸泉水后, 经过济宁东, 与泗河汇合。元朝初年, 毕辅国开始在堈城左边汶水北建造斗状闸门, 引导汶水流入洸河。至元年间, 又分流往北流入济水, 从寿张到临清, 经过漳、御流入大�!� 南旺, 被称做南北水流分流的水脊。从左向南, 距离济宁九十里, 汇合了沂河、泗河以增加水流;从右向北, 距离临清三百余里, 没有其他水流, 只依赖汶水。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 在东平的戴村筑坝, 阻止汶水使它不流入洸河, 而全部流到南旺。并在南旺南北建置闸门三十八座。又开掘新河, 从汶上袁家口左改道五十里到寿张的沙湾, 以连接旧河。这年秋天, 宋礼回京, 又请求疏通东平东边沙河的三里淤沙, 筑拦河堰�;に�, 汇合马常泊的水流进会通河以济助漕运。又在汶上、东平、济宁、沛县有湖泊的地方设立水柜、陡门。在漕河西边的叫做水柜, 东边的叫做陡门, 水柜用来蓄积泉水, 陡门在涨水时用来泄洪。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 引进黄河水, 到塌场口汇入汶水, 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到永乐十四年, 漕运河道得以确定。
相关练习:《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运河》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