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文彦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 知翼城县, 通判绛州, 为监察御史, 转殿中侍御史。西方用兵, 偏校①有监阵先退、望敌不进者, 大将守著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 而将权不专, 兵法不峻, 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 以金带赂平奴, 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 鞠治得实。德和党援盛, 谋翻其狱, 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 曰:“朝廷虑狱不就, 故遣君。今案具矣, 宜亟还, 事或弗成, 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 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 论者纷然, 谓必聚为盗, 帝亦疑焉。彦博曰:“今公私困竭, 正坐兵冗。脱有难, 臣请死之。”其策讫行, 归兵亦无事。丁母忧, 英宗即位, 起复成德军节度使, 三上表乞终丧, 许之。初, 仁宗之不豫也, 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仁宗许焉。彦博既服阕, 复以故官判河南, 有诏入觐。英宗曰:“朕之立, 卿之力也。”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 乃先帝圣意, 皇太后协赞之力, 臣何闻力之有?”帝曰:“备闻始议, 卿于朕有恩。”彦博逊避不敢当。寻除侍中, 徙镇淮南、判永兴军, 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熙宁二年, 相陈升之, 诏:“彦博朝廷宗臣, 其令升之位彦博下, 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 无位宰相上者。臣忝知礼义, 不敢紊乱朝著②。”固辞乃止。以太师致仕。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注释】①偏校:地位不高的武官。②朝著:即朝班, 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 此指官阶品级高低秩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 
        B.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 
        C.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 
        D.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又叫做除服, 指守丧期满了, 除去孝服。 
        B.皇太后是皇帝母亲尊号, 皇帝父亲称为太上皇。 
        C.除是拜授官位, 即除去就职, 授予新的职位。 
        D.太师及太子太师的简称, 是太子的道德老师。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彦博大胆进谏。他发现将权不专、军法不肃、及时上书, 被朝廷采纳。 
        B.文彦博秉公办案, 他奉诏查办黄德和诬陷刘平案, 顶住压力, 秉公办案。 
        C.文彦博功成不居。英宗继位, 他出力甚多, 但归功于人, 谦逊而不贪功。 
        D.文彦博勇于担当。他独自提议裁减兵员八万, 然反对者中, 他独揽责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私困竭, 正坐兵冗。脱有难, 臣请死之。
        (2)彦博朝廷宗臣, 其令升之位彦博下, 以称遇贤之意。
         
         
        答案:
        (一)(19分)
        10.(3分)A(“氏”不能断开, “敬氏”乃姓敬之意;“以避……讳”是“改”之原因, 作“改”的状语, 不能断开。)
        11.(3分)D(太师初为三公, 后多为重臣加衔, 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 并无实职。与太子太师并不是一回事, 太子太师不能简称太师。)
        12.(3分)D(“他独自提议裁减兵员八万”错, 是与枢密使庞籍一起商议的;裁减及支付半饷的士兵共八万。)
        13.(10分)(1)现在国家财政困难, 就是因为兵员过多。假使这些裁撤的兵士要作乱, 我死也要把这事平定下去。 (译出大意得3分,   “脱”、  “死”各1分。)
        (2)文彦博是朝廷世所敬仰的名臣, 令陈升之官位在文彦博之下, 以符合朕礼待贤士之意。  (译出大意得3分,   “称”、  “遇”各1分。)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新唐书·王珪传》《歧路亡羊》
        《桃花源记》(二)元好问《市隐斋记》
        《宋史·郭浩传》《南史·张稷传》
        陈玄祐《离魂记》《北史·源贺传》
        《汉书·张安世传》《清史稿·盖方泌传》
        《明史·王恕传》《曹公有马鞍在库》
        《宋史·侯可传》《旧唐书·唐临传》
        《游爱莲亭记》《明史·唐顺之传》(二)
        《南唐书·常梦锡传》《史记·管晏列传》
        《晋书·刘殷传》《王粲字仲宣》
        韩愈《马说》(二)《新唐书·马周传》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汉书·终军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