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毕仲游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 宋史 毕仲游字公叔, 与仲衍同登第, 调寿丘柘城主簿、罗山令、环庆转运司干办公事。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挽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 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仲游集诸县吏, 令先效金帛缗钱之最, 戒勿启扃鐍, 共簿其名数以为质, 预饬其斛量数千, 洞撤仓庾墙壁, 使赢粮者至其所, 人自奭斗概, 输其半而以半自给, 不终朝霍然而散。翌日, 大军遂行。纯粹、察叹且谢曰:“非君几败吾事。”
元祐初, 为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 同策问者九人, 乃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辈。苏轼异其文, 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出提点河东路刑狱。韩缜以故相在太原, 按视如列郡, 缜奴告有卒剽其衣于公堂之侧, 缜怒, 将置卒于理。仲游曰:“奴衣服鲜薄而敢掠之于帅牙, 非人情也。”取以付狱治, 卒得免。太原铜器名天下, 独不市一物;惧人以为矫也, 且行, 买二茶匕而去。缜曰:“如公叔可谓真清矣。”
召拜职方、司勋二员外郎, 改秘阁校理、知耀州, 是岁大早, 仲游先民之未饥, 揭喻境内曰:“郡振施与平籴若干万硕。”实虚张其数。富室知有备, 亦相劝发廪。凡民就食者十七万九千口, 无一人去其乡。
徽宗时, 历知�!③┒�, 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吏部郎中, 言孔子庙自颜回以降, 皆爵命于朝, 冠冕居正, 而子鲤、孙伋乃野服幅巾以祭, 为不称。诏皆追侯之。
仲游早受知于司马光、吕公著, 不及用。范纯仁尤知之, 当国时, 又适居母丧, 故未尝得尺寸进。然亦堕党籍, 坎壈散秩而终, 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B. 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C. 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且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D. 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賦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第, 即中举, 指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 分一榜三甲, 明清时则特指一甲前三名。
B. 斛, 古代量器名, 也作为容量单位, 一斛本为十斗, 后来改为五斗。
C. 颜回孔门十哲之一, 居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D. 居母丧, 即母亲去世, 在家服丧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 表示哀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毕仲游处事有方, 善于化解疑难。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在转运军需物资时, 由于运输人员众多, 无法照顾周全, 按期完成, 毕仲游临危受命, 快速灵活地处理了此事。
B. 毕仲游颇有才学, 深受朝廷器重。他应召到学士院参加考试, 虽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多位名士同列因其文优异, 仍被评为第一名, 从而得以加封官职。
C. 毕仲游明察秋毫, 为官清正廉明。当朝宰相韩缜的奴仆状告士卒抢夺自己的衣服, 毕仲游冷静分析, 最终还士卒以清白。太原铜器有名, 他为官一任, 只买了两个铜勺。
D. 毕仲游关爱百姓, 处事以民为先。他在耀州作知州时, 遭遇大旱, 为了防止百姓挨饿受饥, 事先使用计策, 作了准备, 使得很多百姓能够有粮充饥, 无人背井离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游曰:“奴衣服鲜薄而敢掠之于帅牙, 非人情也, ”取以付狱治, 卒得免。
(2)是岁大旱, 仲游先民之未饥, 揭喻境内曰:“郡振施与平籴若干万硕。”实虚张其数。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毕仲游说:“家奴的衣服不值钱, 而士兵敢在帅府抢劫, 不合人之常情。”拿案件交给负责审讯的官员审理, 最终士兵得以免冤。
(2)这年大旱, 毕仲游在饥荒没有在民间发生时, 就发榜晓谕全境的百姓说:“州内赈灾用的和平价收购的粮食有好几万斤之多。”其实是虚张其势而多报数目。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这句话的含义是“跟从高遵裕西征, 转运军用物资的期限非常紧迫, 陕西八十县的运挑夫和纤夫有三十万, 一旦都集中, 转运使范纯粹、李察考虑接受交上来的租粮并给他们配发给养, 必定很多天才能完成。召集幕僚讨论这件事, 都不知如何办理, 就把它委派给仲游”,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 如“高遵�!薄霸似凇薄吧挛靼耸亍薄白耸狗洞看狻薄袄畈臁钡�, 然后根据语法知识进行排除, “三十万”为“馈輓之夫”的数量, 应断在一起, 排除AD两项;“给之食”与前面的“受其赋”对应, 不能断开;“所为”是“不知”的宾语, 应断在一起, 排除C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 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 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 “登第, 即中举……”有误, 登第与中举不同。科举考试中, 省一级的考试叫乡试, 合格者为举人, 称中举;乡试之后的举人进京参加会试, 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 名登金榜, 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 故名登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 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亦省称及第。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 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 “当朝宰相韩缜的奴仆……”有误, 从文中来看, 第二段说“韩缜以故相在太原”可知, “故相”指“前宰相”, 由此可知, 韩缜当时为前宰相。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 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 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 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 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 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 考生可以依据“韩缜”“太原”等快速找到设题区域, 在文章第二段, 从文中来看, 韩缜在太原时应为“故相”, 即前宰相。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 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 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鲜薄”, 意思是“不值钱”;“掠之于帅牙”, 介宾短语后置句, 应为“于帅牙掠之”, “帅牙”指“帅府”;“人情”, 人之常情;“卒”, 最终。第二句中, “是岁”, 这一年;“先”, 在……之前;“揭喻”, 发榜晓谕;“振”, 同“赈”, 赈灾;“籴“, 收购。
参考译文:
毕仲游字公叔, 与仲衍同榜考中进士, 调任寿丘柘城主簿、罗山令、环庆转运司干办公事。跟从高遵裕西征, 转运军用物资的期限非常紧迫, 陕西八十县的运挑夫和纤夫有三十万, 一旦都集中, 转运使范纯粹、李察考虑接受交上来的租粮并给他们配发给养, 必定很多天才能完成。召集幕僚讨论这件事, 都不知如何办理, 就把它委派给仲游。仲游召集各县县吏, 让他们先效验金帛缗钱的最大数额, 告诫不要开锁, 连同账簿名称数量作为抵押, 预先安排下数千个量米的斛, 完全拆掉粮仓墙壁, 让运粮的人到达指定位置, 自己酌粮, 一半运送, 一半自用, 不到一天都豁然而散。第二天一早, 大军就进发了。范纯粹、李察叹服并感谢他说:“如果不是您的办法, 几乎耽误了我们的事情。”
元祐初年, 毕仲游任军器卫尉丞。朝廷召他到学士院考试, 同时被考策问的人有九个, 就是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苏轼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 升为第一。加官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出京任提点河东路刑狱。当时韩缜以前任宰相的身份在太原, 到各郡巡视, 韩缜家奴告状有兵卒在公堂的侧厅抢他的衣服, 韩缜发怒了, 要把兵卒押解到监狱。毕仲游说:“家奴的衣服不值钱, 而士兵敢在帅府抢劫, 不合人之常情。”拿案件交给负责审讯的官员审理, 最终士兵得以免冤。太原的铜器天下有名, 仲游不买一件, 因怕人说自己矫情, 等到快要离任时, 买了两个铜勺子离开了。韩缜说:“像公叔这样的人才是真清廉啊。”
毕仲游被召回朝拜任职方、司勋二员外郎, 改任秘阁校理、耀州知州。这年大旱, 毕仲游在饥荒没有在民间发生时, 就发榜晓谕全境的百姓说:“州内赈灾用的和平价收购的粮食有好几万斤之多。”其实是虚张其势而多报数目。富裕人家都知道他有准备, 所以都相劝开仓卖粮。百姓买粮度荒的共有十七万九千人, 没有一人离开乡土。
徽宗时, 历任�!③┒葜�, 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入朝任吏部郎中, 呈文说孔子庙中自颜回以下的孔子弟子都用朝廷的爵位分封, 使他们戴上冠帽受正位的祭祀, 而孔子的儿子孔鲤、孙子孔伋仍然穿戴百姓的衣服、头巾接受祭祀, 不相称。皇上下令都追封他们侯的爵位。
仲游早年受司马光、吕公的知遇之恩, 没有赶上朝廷任用。范纯仁非常了解他的才能, 但范纯仁当政的时候, 又适逢仲游在家为母亲守丧, 所以未在仕途上得到一点进步。然而他也被党祸牵连, 坎坷一生, 一直是没有固定官职薪俸的散官, 直到去世, 享年七十五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