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 | 三国志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 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 故知臣伐贼, 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 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 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 寝不安席, 食不甘味;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 又务于东, 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 谋臣渊深, 然涉险被创, 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 谋臣不如良、平, 而欲以长策取胜, 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 各据州郡, 论安言计, 动引圣人, 群疑满腹, 众难塞胸;今岁不战, 明年不征, 使孙策坐大, 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 殊绝于人, 其用兵也, 仿怫孙、吴, 然困于南阳, 险于乌巢, 危于祁连, 逼于黎阳, 几败北山, 殆死潼关, 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 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 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 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 犹有此失;况臣弩下, 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 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 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 我的才能是很差的, 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 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 坐着等待灭亡, 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 每天睡不安稳, 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 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 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 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 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 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 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 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 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 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 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 却是经历过艰险, 受过创伤, 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 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 谋臣不如张良、陈平, 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 安然平定天下,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 各自占据州郡, 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 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 满腹都是疑问, 胸中塞满了难题, 今年不战, 明年又不出征, 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 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 远远地超过一般人, 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 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 在乌巢处于险境, 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 在黎阳被逼, 几乎在北山失败, 差一点死在潼关, 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 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 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 任用李服, 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 委任夏侯渊, 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 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 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 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
|